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6:06 点击次数:69
在战争年代,我军与国民党部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:官兵之间的平等与和谐,军官与士兵没有严格的上下阶级划分,而是互相尊重、共同奋斗。这种关系的建立成为我军从弱小到强大、不断走向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在人民军队初创时期,部分官兵来自于旧军队,存在着严重的打骂士兵的现象,且这一情况在军队中相当普遍。然而,在古田会议上明确提出:官兵之间只有职务的区分,而没有阶级的分别,坚决禁止任何形式的打骂和体罚,并采取了士兵委员会等制度来维护士兵权益。通过这些措施,红一方面军中的打骂现象几乎彻底消失。
但在红四方面军,打骂士兵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,且有时甚至出现了上行下效的局面。很多人并不知情,事实上,四方面军中有不少将领脾气火爆,比如王树声、倪志亮、余云天、何畏等军以上干部。其中,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何畏,他不仅骂人,甚至动辄动手,打人时毫不手软,了解他的人无不感叹他的脾气有多爆烈。
展开剩余63%何畏是一位有着较高学识的知识分子,他曾在厦门大学求学,后来参与创办刊物。1926年,他投笔从戎,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,成为一名职业军人,并在广州起义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。像他这样既有学问又懂军事的人,在当时的革命队伍中并不多见,甚至放到国民党阵营,也足以引起关注。尽管许多知识分子身上常有一股书生气,但何畏却没有,他的脾气暴躁,常常让周围的人感到措手不及。
由于何畏的才能,党组织高度重视他,派他到鄂豫皖苏区工作。在1932年,红军主力调动时,他被任命为12师的师长,王宏坤担任10师师长,倪志亮担任11师师长,王树声兼任73师师长。到了1933年,红四方面军在川陕一带得到大发展,扩编为四个军,这四位将领也都晋升为军以上的领导干部,倪志亮担任方面军参谋长,王树声担任副总指挥兼31军军长,王宏坤担任4军军长,何畏则被任命为红9军军长。
何畏的脾气确实不容小觑,尤其是在工作中与王宏坤产生了不少矛盾。两人虽然是平行职务,没有直接隶属关系,但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了冲突。尤其是在抓“AB团”问题时,何畏对12师内不少好干部进行了牵连,王宏坤上报给上级要求纠正,这让两人关系更为紧张。而最让王宏坤愤怒的,是何畏在一次与红四军干部的纠纷中,竟然动手打了4军的党委书记和团委书记。王宏坤得知后,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陈昌浩。此时,何畏虽然无法对王宏坤做什么,但却选择将怒火发泄在了王宏坤的下属身上,打了10师师长徐顺礼,徐无缘无故被打,找到王宏坤哭诉,令两人的关系降到了冰点。
有谁能真正了解何畏呢?周希汉曾担任过何畏的作战科长,他深刻体会过何畏的暴脾气。何畏是广东人,说话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,许多人都听不懂他的话,因此当他发火时,轻则辱骂,重则动手,身边的警卫员们吃了不少苦。为了更好地与何畏沟通,周希汉努力去理解他的说话方式,逐渐减少了语言上的误解。然而,尽管如此,何畏的脾气依旧让人害怕。有一次,何畏甚至拔枪威胁周希汉,朝他方向连开数枪,幸好并没有打中,事后回想起来,周希汉仍不寒而栗。
周希汉在何畏身边工作多年,也曾经历过不少打骂,尽管相比其他人,周希汉受的惩罚较少,但与何畏相处的日子,依然充满了挑战。在四方面军中,何畏和余云天的脾气暴躁是出了名的。
后来,何畏因某些原因从作战部队调离,担任了红军大学政委,许世友担任军长。在三大主力会师后,他在抗大任职。抗战爆发后,何畏逐渐脱离了革命道路,回到了家乡。如果他没有离开军队,他很可能会成为开国将领中的一员。
发布于:天津市